《十分钟年华老去:小号篇》2002年,法国戛纳,全球15位知名导演,用他们电影来雕刻时光,带来了爱情/生命的探索,以及人存于世的感悟 十分钟不足以说明什么,但确能让你陷入沉思,于恍惚中不能自拔 每个人都是自己的囚徒,十分钟,足你让你的年华老去 卡蒂·奥廷宁(segment "Dogs Have No Hell")科洛·塞维尼(segment "Int Trailer Night")耿乐(segment "100 Flowers Hidden Deep")Pelayo Suarez(segment "Lifeline")查尔斯·伊斯滕Bill爱波·塔布琳Kate以上信息来源自从英国的那个制片公司宣布要拍摄《十分钟年华老去》集锦片的计划那一天起,这部影片就成为全世界电影工作者和爱好者关注的一个焦点 而由于被邀请的导演中有唯一的一个中国人陈凯歌,这部影片就更加得到了中国影迷的惦念,至少《百花深处》的故事情节是早就为众所周知 这部影片的导演阵容可说是强大 除了中国的陈凯歌,还有法国的让· 吕克·戈达尔和克莱尔·德尼,后者是法国最优秀的女导演,也是她那一代导演中最出色的之一;来自德国的则是当年的“新德国电影”两杰沃尔克·施隆多夫和维尔纳·赫尔佐格,以及“后起之秀”的维姆·文德斯;美国的有怪才导演吉姆·贾木什,政治立场一贯激进的黑人导演斯派克·李,以及新锐导演迈克·菲吉斯;另外还有捷克老将伊利·门泽尔;匈牙利著名导演伊斯特凡·萨博;以及英国的迈克尔·雷德福;意大利的贝尔纳多·贝托鲁奇;芬兰的阿基·考利斯马克;西班牙的维克多·埃里斯 这些人物,基本上都算是国际影坛各个时期曾经呼风唤雨的人物,或各个国家标志性的导演 就此看来,这部影片确实是值得期待的 然而期待也总是不可能百分之百的落实 一部三个多小时的影片, 15 个十多分钟的短片,风格自然是各有千秋,质量也只能说是参差不齐 另有一些导演则干脆“偷懒”,干起了“剪刀加浆糊”的营生,把现有素材剪剪贴贴,也就拿出了一部影片 不过稍有点讽刺的是,整部影片中最有趣的两个段落,也正是两个这样制造出来的产品:戈达尔的《在时间的黑暗之中》和门泽尔的《一瞬》 至少在面对戈达尔的作品时,我相信了他说过的话,在他感觉,一部电影的拍摄是比较乏味的,最有趣也最关键的是胶片的剪辑过程,正是在这个“剪与贴”的个人化操作中,一部签上了作者姓名的影片才真正得以诞生 至于斯派克·李剪辑 2000 年美国大选影像资料的片断《我们将被掠夺》,则与其说的艺术选择不如说是政治愤怒的表达 不过面对时间流逝的玄奥意旨 ( 影片的两个部分“大提琴篇”和“小号篇”分别采用了印度教经典《毗湿奴书》和古罗马皇帝、斯多葛派哲学家马克·奥勒留的《沉思录》中的选段作为题记 ) 和“十分钟”的刻板限制,每个导演还是做出了自己独特的沉思和表达 但人类可表达的关于时间的意义终究是有限的,所以这些片段或也可以被归入不同的主题 永恒与一瞬戈达尔总是让人期待的,而对他的期待也总是不会落空的 在这个十分钟里,老戈达尔延续着他《电影史》以来的拼贴门泽尔的《一瞬》,则是对著名演员鲁道夫·赫鲁辛斯基一生所饰演影片的剪辑,配以捷克最伟大作曲家雅纳切克的音乐 在这短短的十分钟里,我们看到了一个人的老去,也看到了导演那个现在已经消失的故国在几十年间电影的发展史 当影片结束,赫鲁辛斯基不同时期的特写头像一张张缓慢地叠化时,这场个人史与国家史交织的精炼表达让我莫名地动容,尽管我对其中采用的影片几乎毫无了解 十分钟进展的历史德尼的这部《面对南希》,是最出乎我的意料的,也可以说是所有影片中形式最单调的 整整十分钟,是一个女孩与哲学家让· 吕克·南希在火车上的对话,间以同车厢的黑人在这段时间中于车厢外的一些举动 这个片段也给我了绝对的意外之喜,就是居然在电影中看到了让 - 吕克·南希 说起来我对这个人物也是不了解的,国内没有翻译出版过他的著作 但巧合的是,在我前一段时间看的几本书中,总能在注释中看到这个名字,想不到居然会在这种情况下看到他的形象 以前在看瓦尔达的《拾荒者》时,也曾有过类似的经历,那次是在葡萄园中见到了拉康的学生、著名精神分析家让·拉普朗什 在这段短短的对话中,南希谈到的是旅行的体验,是初入一个陌生地域时“脱域”所带来的多重思考,是时间穿越、地点改变与人生中意外事变的面对 在这段交谈中,我目击了一次实时的思考历程,一段在眼前流失的历史 另外,影片显然是在呼应戈达尔的《中国姑娘》中那场发生在火车中的对话——在策划恐怖活动的银行家女儿安娜·维亚泽姆斯基与一个经典共产主义的哲学家之间,而女演员的着装、容貌甚至名字也都强化着这种致敬的意味 只是我们不知道,戈达尔自己是怎么看待同国后辈的这部影片和她的意图的 赫尔佐格的片段在名字上对这个计划搞了个小小的嘲讽,将“十分钟”转化为“一万年” 这是两段人类学纪录片,分别拍摄于 1981 年和 2001 年,对一个失去了传统领地和生活方式的巴西印第安部落二十年前后的纪录 这是让人感叹的,二十年前,他们多年对侵入领地的白人的抵抗终于失败了,流落在亚马孙丛林中 那时的他们依旧赤身裸体,对来访者充满戒心 二十年后,他们在政府建立的定居点过着贫穷单调的生活,传统已经无可挽回地失落 酋长需要到城市中治疗疾病,他的侄子则一心想往进入大城市,甚至拒绝再说本部落的语言 酋长不理解“文明人”的时间 ( 他对闹钟充满不解 ) ,但这种机械的时间也已经降临到他们的生活之中 面对这样历史体验模式的转换,任何评说都是过于简化的 生死关头十分钟施隆多夫是最忠实体会和追随制片方的意图的,他的片断《启迪》贯穿的画外音是圣奥古斯丁关于时间的神学思考 在这个基督教神学奠基者的话语之中,影片上演了一出人生世事无常的悲闹剧 一家人在野餐,他们各自沉浸在自己欢乐的时间中 一对情侣在水塘中嬉闹,男人们在烤肉、在饮酒,母亲在细心地为自己涂抹指甲油 然而夜幕降临之后,一只蚊子叮到了父亲,暴怒的他挥舞着烤肉铁勾,结果搭在了电线上,一阵电光火花闪过,生命就此骤然定格,十分钟里,一个人和一个家庭的命运就此改变 影片结尾,驱蚊灯忽然也闪烁起来,特写之中,一只死去的蚊子落在桌面上 在上帝和教父的声音中,莫非果真天地不仁,万物为刍狗 文德斯也将生死关头设在了十分钟里 一个男人独自开车在荒凉的高速公里的行驶,胃部的疼痛使他浑身冷汗、双眼模糊 偏偏道边的医生外出了,现在,他唯一的希望是到十二英里之外的城镇就医 在这个片断中,文德斯充分发挥了他用影像营造气氛的功力,大量的镜头表现男子眼中的景象,从简单的重影模糊,到景物乱窜的晕眩,到最后关头,旷野中布满了高大旋转的风车,四周玄光散溢,正是一幅生命即将离去的图景 斯派克·李一贯政治上激进,据说是民主党的忠实选民 至少在 2000 年那场争议性的大选中,他是戈尔立场鲜明的支持者 他的片段《我们将被掠夺》,就是剪辑了那场大选中不同的人对佛罗里达州选举过程及结果的评说 我们看到,就是在十分钟里,局势发生了变化,布什赢得胜利 对一个国家,这是关键性的十分钟,对斯派克·李,这是聚集了他的愤怒与谴责的十分钟 世事甘苦十分钟然而,人世间更多的也许是平凡民众平凡的十分钟,尽管这平凡有时也许对当事人是不可承受的重大 于是,一些导演选择了这样的琐碎的生活戏剧 在阿基·考利斯马基的片段《狗没有地狱》,一个男子从监狱中出来了,他讨要了入狱前被承诺的一笔钱,去酒吧找自己当年的女友 这对中年男女的辛酸恩怨在几句话之间化解,她就依旧穿着工作服,戴着订婚戒指,跟着他登上了开往莫斯科的火车 在这个列车之夜中,他们已经没有多少言语,也没有多少笑容 长期关注底层生活的导演知道,对他们,幸福往往也是很艰难和脆弱的 萨博的《十分钟之后》,是一个新移民家庭在美国的生活片断 妻子一边跟着电视学英语,一边准备着结婚纪念日的庆典 丈夫终于回来了,却也喝醉了 争斗之中,妻子持刀刺伤了丈夫 在影片结尾,一个送往医院,一个被警察带走笔录 一个应该美好的夜晚,就这样变成了伤痛 而这对夫妻的美国梦,也许就正在变成噩梦 在自己的片断中,贾木什倒不像在他的长篇中那么个性了 这是关于一个女演员短暂休息中发生的一些事件 她为情感问题苦恼,对当下的工作似乎也有点儿厌倦 可就在这段时间里,也不停有人来检查她的发型和服装 一个在舞台或银幕上注定光彩照人的演员,在这个场合中却像个木偶一样任人摆布,甚至毫无隐私空间 在这个十分钟,电影的幕前幕后,就这样在一个人身上撕扯着 西班牙导演埃里斯的《生命线》,则讲了二战时期山沟里一户村民的生活故事 战争在远方持续着,在这个“世外桃源”里,它也体现在报纸上,体现在归家伤兵的拐杖上 然而日常生活仍在平静地度过,一个孩子降生了,男人依然在田里除草,女人在缝纫、在做饭,孩子们在玩着自己的游戏 婴儿的脐带出血造成了小小的骚动,也很快得到了平息 影片的镜头对准了大量的静物,在孩子襁褓上扩散的血迹、滴水的龙头、在报纸上慢慢洇开的水迹,都令人揪心地昭示着时间的流逝,然而生命终究在苦乐参半中平静地延续 生命空幻十分钟在另外的一些片断中,我们则看到了时间之中生命无奈的空幻 菲吉斯在《关于时间之二》中,继续延续着他在《时间密码》中的试验,整个画面被分成四个部分,分别从不同角度讲述着同一对人不同时间的故事 我们看到了童年的恐惧与游戏,看到了青年的爱情角逐,也看到了晚年奇妙的讽刺性人生 最终,这一切都还原成空空走廊里那次意义不明的奔跑 说起来,也许由于形式的缘故,这是整部影片中最难以理清的一个片断了 现在,该说说陈凯歌的《百花深处》了 一个“疯子”的故事,在别人眼中老城区拆迁后的废墟中,他看到了自己的四合院,以及里面可能的象征古老风雅生活的一切什物 最后,一只失而复得的檐口风雨铃,居然唤醒了汲汲于实利的搬家公司员工的想象力,银幕上,我们和他们一起看到电脑制作出来的红墙院落,哀婉着导演这无处着落的古典情怀 最后,还有贝托鲁奇的《水的故事》和雷德福的《沉溺于星》,说实话,这是我觉得最为无聊了两个片断了 贝托鲁奇还是在让我失望,印度移民在意大利的生活或说是生活幻觉,倒是十分符合“大提琴篇”题记的精神,甚至符合得有点儿滑稽 至于曾经执导过我喜爱的《邮差》 ( 当然主要是因为聂鲁达的缘故 ) 的雷德福,这次讲了一个时间旅行的科幻故事 一个人乘飞船归来已经是 80 年之后,他遇到古怪的机器美女,又遇到自己行将就木的儿子 老头子的一声“爸爸”是想让人感动的,那块似乎出自《 2001 太空漫游》的外星石头,似乎也是想唤起经典记忆,可终究是苍白造作